2)第四十三章廷推(三)_穿越明朝成天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在原史中王在晋曾任过辽东经略之职,只是当时沈阳,辽阳,广宁已失,明军在辽东已经大败,彻底处于战略防守地位。

  当时王在晋认为沈阳,辽阳,广宁已失,辽地已不可收,不如重关设险,主守山海关,以卫京师。

  攘外必先安内,先解决了国内后,辽东以女真蛮族之性,富不过三代,避其锋锐,整治关内,熬死老奴起兵的那一代雄心壮志的,平辽易如反手。

  可以说,这是在当时最符合明朝利益的一种方案,但是最终却没有实施起来。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当时孙承宗竭力反对这一方案,后世的人们便把这一罪过完全扣在了孙承宗头上。

  其实,这一方案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其他的先不说,辽民撤回关内后如何安置?辽东将领,土绅愿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土地撤回关内来?

  在辽东本土上,土绅和将领可是辽东的土皇帝,他们的所有利益都在哪里,还时不时的和建奴做些走私生意,简直富的流油。

  说辽东穷的,穷的只是贫民百姓而已。

  还有当时的朝臣们也不会同意,京师和辽东之间,只剩下山海关这一道关口了,谁能睡的安稳。人心散了就不好带了,想想辽阳,沈阳这些坚城是怎么丢失的。

  八大晋商这等走私利益集团如此猖狂,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把山海关卖了?

  朱由校拿着那份花名册,仔细的回忆着有关于王在晋的一切。

  可以说此人是一个胸中颇有韬略之人,可堪一用,甚至可以说是辽东巡抚的最合适人选。

  其他的先不说,王在晋和熊廷弼的执政理念最起码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守为主。至少不会出现历史上经抚不合的现象。

  朱由校拿起笔来,又在王在晋的名字上标了一个点。

  这时,大殿内,东林党的人又说话了。

  国子监祭酒吴宗达在孙慎行的暗示下站了起来,说道。

  “我举荐孙承宗,孙大人曾在大同等边镇深入考察研究过兵事,现又为帝师,无论资历和威望都足以当此大任。”

  听到孙承宗的名字,刘一璟露出一丝惊讶和恼怒,不善的看向孙慎行。

  虽然和孙慎行明里暗里已经分道扬镳,但是刘一璟以为对于辽东巡抚这个职位上他们的目的应该是一样,可是现在对方竟然没有按照之前商议的结果去做。

  反而临时推出了帝师孙承宗。

  孙慎行的目的也很简单,你刘一璟之所以可以安稳的坐在内阁次辅的这个位置上,不就是和陛下已经串通一气了吗。

  那么,现在我举荐陛下的老师孙承宗。一来可以向陛下释放一些善意,二来,即使孙承宗最终高票胜出,陛下难道还会对自己的老师动手不成?

  到时候不认也得认。

  而孙承宗是谁,可是和举荐他的国子监祭酒吴宗达同科

  请收藏:https://m.yuedu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