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三章 不下场_清末英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都不是海军出身,甚至不是军人出身,他们只是革命家而不是军事家,因此,指出莫洛托夫的错误、压倒他的气势实有必要。

  “……在上一次大战中,即便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海上会战,日德兰会战也仅仅消耗了不到一万发炮弹,其中英国人打了五千一百四十三发,德军人打了四千一百九十七发。即使每发炮弹重一吨,也仅仅只有一万吨。可陆上的会战又要消耗多少?”杨锐看着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微笑,停顿了一下才道:“粗略的估计整场大战消耗了十二亿发炮弹,德国整个大战生产了五亿两千万发炮弹。具体言之,即便是一场小小的会战,光进攻前的例行炮击就要消耗上百万发炮弹,这完全超越了海战的规模。

  炮弹如此,那海战中最昂贵的鱼雷又消耗了多少呢?”杨锐看着他们再问,停顿后才道:“整场大战按照我国参谋部门的统计,大约消耗了一万五千条鱼雷,绝不会超过一万六千条。这说明什么?!虽然很多人感叹一条鱼雷的花费就能装备多少多少陆军,一条战列舰的花费能武装多少个师,但实际上,海战的消耗远小于陆军,海军的建设看上去花费不菲,实际上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要达到同等的战略目的,与其建设一支陆军还不如建设一支海军。

  所以说对于海战来说,机床的数量并不重要,关键是机床的质量。是否能锻造口径超过十六英吋的炮管?是否能锻造超过六百毫米的装甲?是否能生产特种钢以制造压力超过四十公斤温度超过四百五十度的舰用锅炉?是否有高精度高效率机床生产性能优异的大型减速齿轮?这些才是海战的关键!机床数量什么的。真的不重要。”

  一连串的确实数据从杨锐口中吐出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使得原本纵容下属‘放肆’的斯大林嗅到了同类的味道,他也是一个数字癖。认为唯有数字才是真实的。在杨锐的那些违心主义著作中,他只看到了毫无证据的自话自说。没有看到基于数字的逻辑推理,可没想到第一次会谈就颠覆了他对杨锐的认识——这是一个严谨的、实际的统治者,不是那种只会写文章、即兴讲演的文人政客。

  “阁下对德国怎么看,他有多大的可能发动战争?”斯大林在杨锐反驳完莫洛托夫后问道。

  “德国不可能发生革命,甚至发生内战都很困难,所以他只能发动战争。”杨锐断然道,“现在德国的经济虽有好转,但这是在拒付赔款、增加内债下做到的。一旦发生债务危机,那么德国除了对外战争再无其他选择;而英国基于平衡法国考虑。正在帮助他摆脱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军事束缚。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杨锐再一顿,斯大林和莫洛

  请收藏:https://m.yuedu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