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六章 国耻_清末英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阳光直晒在天津城外,天气虽比前些天要凉一些,但依然让人难以忍受,战事看似结束部队却又在天津城外二十华里外和敌人重新对持,不过,这一次不再是和日军对持,而是和驻守在天津的诸国部队对持。¥f頂點說,..没有堑壕、没有铁丝网,人数不到四千人的各国联军只是极为单薄的分散在各处,被二十余万复兴军团团包围着。此时的天津已变成了一个座钟的钟摆,海河是城市唯一的出口。

  而在天津城往北,唐山火车站附近遍地成堆的日军尸首还未收拾干净,玉田、遵化、迁西、丰润四地之间的狭山地,围歼战远还未结束,或是这已不是战斗,只是单纯的围困,炮弹涨价、子弹也涨价,在户部和商部的强烈要求下,复兴军只是在各处挖设堑壕,架设铁丝网,其目的只是防止日军突围,以坐等包围圈内的日军饿死或投降。

  总参内部对包围圈内的日军有一种意见是饿死最好,另外一种意见则是马上要开始修建的西安到新疆战备铁路,这些战俘刚好可以作为免费劳工,也算是物尽其用。但不管怎么选择,京畿除了追剿零星逃离日军的规模战斗外,整片地区的敌军已完全肃清,战争,对于关内来似乎已结束了。

  而其他战场,唯有朝鲜中部的战事极为激烈,好不容易找到报仇机会的朝鲜人,在复兴军的力挺下开始对日军发动训练性的攻击,这些部队虽然训练不足,战斗经验奇缺。但士气极为高昂,而且在军内政工人员的鼓动下。他们最喜欢和日军打白刃战,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提升士兵胆气。还可以节省越来越昂贵的弹药。

  面对朝鲜人的疯狂进攻,寺内正毅往往选择避战,不断用空间换时间,以等待国内援兵来援,但在其内心深处,更多的则是寄希望大本营能批准自己后撤至对马和支那朝鲜联军隔海攻防,在给内阁的密电里,他坦言面对一百多万的支朝联军,纵然将直隶的部队全部救出也无法守住朝鲜南部。执意要防守的结果只能是帝国最后一批陆军在朝鲜被消耗殆尽,到最终对马海峡由根本没有扛过枪的农民和学生驻守,其结果不言而喻。

  寺内正毅的意见和首相松方正义的考虑不谋而合,只是,面对国内鼎沸的民意,即使是天皇也不敢贸然下诏让朝鲜军放弃防线,一口气退到对马,因此早已起草好的命令就这么在大本营放着。

  欧亚大陆全是战事,但从六月十八中华政府宣布全歼俄国西伯利亚军团。到六月廿七复兴军围歼各处日军并推进到朝鲜汉城,如此迅速犀利的翻盘,使得全世界的目光从德军凿穿比利时的艰难中转移到了东亚战场,各国报纸在争相报道东亚战事的同时。也引起很多人思考中日战争结局对远东乃至整

  请收藏:https://m.yuedu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