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八章 今却非是_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口承载力下降。到东汉时期,汉朝的经济中心转移至关东,关中的自然环境在两百年的时间内得以缓慢恢复,如今皇帝若是再建都关中,假以时日关中再度人口稠密,过度榨取潜力,优势不再,朝廷就没有后退的余地了。

  只是这种说辞对皇帝并没有起到作用,他管不到两三百年后的事情,何况如何真有那一天,又岂是一块预留地就能保全的?

  “汉室才光复不久,黄公又何出乱世之言?”法正不满的皱起眉,他是极力反对还都雒阳的,这不但是出于一个关西士人对乡土的情感,更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关中居高临下,有崤函之固、巴蜀之饶、雍凉之骑,其地可养百万民兵。高皇帝据此以得天下,陛下藉此以兴天下,正是我汉室龙兴之地,岂能轻弃?董卓虽倒行逆施,强自迁都,但有陛下振兴在后,其也不可不说是天意冥冥。”

  由于关东士人的几次阻击、关西式微,皇帝这次亲征所带的臣子当中,并没有与黄琬分量相当的关西士人。这也导致黄琬有足够的底气向皇帝提议,即便这次不成,到了长安,依然会有人络绎不绝的随着黄琬的表态而纷纷上书。

  法正作为黄门侍郎,年纪轻轻便建下功勋,皇帝宠信,心气骄躁之下,自然就敢与黄琬这样的老臣当庭抗辩。

  “法侍郎。”黄琬凝视着法正说道:“雒阳也有伊、洛,也有虎牢等雄关险要。光武皇帝自河北渡来,建都雒阳以中兴汉室,难不成是错的了?二百年来,历代先帝不迁关中,难道也是错的了?”

  法正被盖了个帽子,语气顿时一噎。

  “此一时,彼一时也。”车骑将军朱儁轻咳了一声,作为现场官爵、资历唯一可与黄琬相提并论的人,他说的话最为关键:“高庙以关中为基而定鼎,是以建都长安;世庙以河南为凭而中兴,是以建都雒阳。此皆一时所凭据,今陛下复以关中振兴汉室,自然要以长安为都,不然,岂不是徒伤关中士民之心?”

  “你……”黄琬轻声吐出一个字,未说完的语句便戛然而止,当时董卓迁都时,朱儁也是坚决反对的。考虑到董卓曾对朱儁的旧怨、以及朱儁在任豫州刺史时与颍川士人结下的好感,黄琬以为对方会在这件事上与自己保持一致,谁知道朱儁却不合常理。

  黄琬到底是个聪明人,他很快从朱儁的话语中捕捉到关键的字词,明明可以称高皇帝、光武皇帝,为何偏要称‘高庙’、‘世庙’?

  这显然是朱儁对自己的暗示。

  庙是供奉祭祀先祖神位的场所,按照周礼,天子只能有七庙,但汉代并没有严格按这样的规矩来,而是适应现实的政治需要,在全国广泛设立宗庙,以强化刘氏天命,团结皇族。等到了光武中兴以后,旁支继位的光武皇帝功盖前代,又想让自己的父祖入庙,于是孝明皇帝便在雒阳建了世祖庙,如此与长安的高祖庙相对。

  高庙与世庙的并立无疑划分了东汉与西汉的界限,从此光武中兴的虽是同一个‘汉’,但却是两个朝代。

  黄琬通过朱儁而明悟,皇帝虽然是孝灵皇帝的儿子,帝系并未转移,但对方显然不愿意在自己死后只得个某宗孝某皇帝的庙号与谥号。

  请收藏:https://m.yuedu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