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7章_四合院:躲进小楼成一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后李想国也进了种植空间,拿着片镐忙碌起来。

  都是熟悉的操作,先两侧勾土起垄,再在垄台上勾出浅浅的种植沟。

  随后李想国取出那个简易的点葫芦,一边敲打着一边匀速地后退。

  豆子也就均匀地落进下方的种植沟里。

  没有播种机,所以大垄双行这样的技术是没办法操作的。

  不过李想国也不在乎。

  他只买了二斤多点儿的豆种,按照现在的下种量,大概也就能种三分地。

  一垄不到一分地,大概也就四十多平方,差不多能种四垄左右。

  他买的是小粒黄豆,这种黄豆的产量比大粒的黄豆低。

  即便在后世,亩产三百多斤也算得上丰收。

  但是大粒黄豆的高产品种,最高的亩产量已经突破八百斤大关。

  即便如此,却也仍然面临着收购价格不高的问题。

  扣除承包费用、化肥、农机费用什么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种的大豆越多亏本越多。

  这也是后世为什么除了生产保护区,东北都很少有人再种植黄豆。

  能看到的旱地,几乎是遍地的玉米、玉米,还特么是玉米。

  这空间自己还没收获过,不过介绍说是适合所有生物。

  想必这黄豆的产量,应该比后世使用了复合肥的黄豆产量更高。

  毕竟,国内的农业太过粗放,还做不到因地施肥。

  即便使用复合肥,那最多也就相当于你去品牌店买了件流水线衣服。

  这空间应该能算得上是量体裁衣。

  自己这一茬要是只收获七八十斤黄豆,应该也算挺失败的吧?

  不过即便只有这么多,那也够自己吃到下批黄豆成熟的。

  要是按着这个年代的粮食产量来估计,那产量就更惨不忍睹了。

  一九四八年,渤海区三专署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量分别是:高粱123斤、大豆123斤、谷子164斤、玉米133斤。

  按着这个标准,自己这一茬黄豆能收个三四十斤,都算不错了。

  播完种子,他也只是覆了一薄层土,就取出来张椅子,再把词典从空间取出来看了起来。

  他也不急着种,今天只要把黄豆和绿豆给种好就行了。

  要是有时间就再种点儿玉米,这样劳逸结合着,降低劳动强度,省得把手再磨出泡来。

  那样反倒更耽误时间。

  说起来,豆子应该是最好的食物之一。

  想想那个相声里的段子。

  豆子卖不完就磨成豆浆卖。

  如果豆浆卖不完,就把豆浆做成豆腐脑;

  如果豆腐脑卖不完,就把豆腐脑做成豆腐;

  如果豆腐卖不完,就把豆腐做成干子或者臭豆腐;

  如果干子没卖完,就把干子做成霉干子。

  虽然是个段子,但是也能看出来豆制品做法的广泛。

  除了做豆腐,还能生豆芽、磨豆粉。

  就像《上甘岭》电影里,前线军人吃的炒面。

  其实就是用少量油,然后用面粉

  请收藏:https://m.yuedu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