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七章 那是一道光_大隋嫡长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王,这两日宫外议论最多的三件事,一是关中地区的官学改革,二是开科取士,三是工部组织的地方匠工学习,水车推广一事。

  尤其最后一件事,多亏大王带领我等同窗一道完成,而今我等都倍感荣耀!”

  “禀大王,正如长孙长史所言,前二者虽于士人口中热议,但哪里有大王带我等督造,为百姓做的实事意义大。有了水转翻车,就能从低处取水灌溉,缓解旱情,有利于水稻种植增长,推广到天下,浇灌的作物会更多。粮食一多,就能少人挨饿,百姓莫不会感激大王!大王乃千古贤人!”

  关中大地,先秦以来,一直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所在,自隋立国以来,发展更为鼎盛。盖因整个京兆府,靠近黄河流域,能大面积灌溉,而水转翻车的推广,将有利于补齐水稻浇灌的短板。

  像居住于长安的李家,长孙家,宇文家,都有大量稻田,在工部推行水车建造后,很多家户已经打算招揽雇农,将荒废的高处田地,全都应用起来。是故入冬以来,便是天气转寒,大兴城的郊外所在,仍能看到如火如荼的劳作场面。

  崇德馆的书舍内,杨昭与一群栋梁们,都穿着厚厚的深衣,聚在左右,开始每日课后的“学舍议事”,前段时间,宇文士及还给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舍论”,但显然没有大兴殿里每日举行的“常朝”名字霸气,很快被栋梁们否决了。

  只是今日在长孙无忌汇报完三件大事之后,学舍的画风,渐渐被带偏了,杨元庆,虞安正等一大群人,陆续说起自家稻田种植,水车推广之事,话语多是带着夸赞,不仅是挂赞杨昭,也是夸赞自己,莫不沾沾自喜。

  杨昭连连叹气,这群同窗,这群栋梁,亏他们和他待了这么久,他河南王的乖巧老实忠厚的优点,没有学到,竟是跟着李建成和杨元庆,学到了如此多的缺点。

  寡人要狠狠地批评!纠正大家的错误!

  “咳咳,诸位所言极也……”

  只是杨昭话没说出口,一众学童后面,一个年约七岁,清瘦的学子,便脸色涨红的挤到了前面,深深一礼道:“大王,我要状告长孙无忌,杨元庆之属,乃是阿谀奉承的小人,大王断不可为这群人所言蛊惑。昨日牛公为我等教授论语,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长孙无忌之属,只懂赞美大王,平日却不指出大王的过错,今天又是这般巧燕善辩,乃不忠也!”

  杨昭望着满目坚毅的赵集,眨了眨眼。

  赵集乃是大理正赵绰之孙,而赵绰本人,在朝野之内,清正刚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去年的时候,赵绰为他皇祖父赞扬“处法平允,考绩连最”,从大理丞转为大理正。

  赵绰非常维护《开

  请收藏:https://m.yuedu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