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3章 奇货可居_崇祯之军火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登基在即,一切难以逆转了,他叹了口气,悠悠迈步,出了卧房,任凭郑森怎么喊叫,也不搭理。

  ……

  太行山。

  崇祯一行人依旧行在山路上,看些稀稀拉拉的山林,黄土和碎石裸露,别说庄稼,就是野草也在艰难求生。

  朱友健坐在马上愣愣出神。

  他想到了史书上写的,明末小冰期和崇祯大旱。

  明末这个时期,东亚气候逐渐由暖转寒,到了17世纪刚好发展到顶点。

  这时江南一带的农作物生长期比正常时期短半个月,北方则要短20天。对于粮食生产是毁灭性的打击

  除了严寒气候,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又刚好赶上了千年不遇的干旱气候。

  朱友健现在经历的崇祯大旱,是近500年来持续性旱灾时间最长,范围最大,受灾人口最多的旱灾。

  除了崇祯元年陕甘等地的旱灾,还有之后断断续续的几次更为严重的大旱。

  尤其是崇祯十年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始于陕西北部,终于湖南的这次,遍及了20个省,多数地区持续旱灾4到8年。

  干旱重灾区连成一片,这成了压垮大明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朱友健对很多旱灾细节不甚清楚,转头问身侧之人:

  “守信,你可清楚自崇祯十年开始的旱情?”

  “回皇上,臣知道一些。”田守信连忙坐在马上行礼,认真说道:

  “臣看过许多县志,从8年前开始,陕西、山西、直隶等省特旱,汾水、海河等河断流,庄稼颗粒无收,北方大多州县伴随旱灾出现蝗灾、疫灾,坊间传闻陕甘死人达八成以上。一度出现人相食的情况。”

  田守信不敢多说,点到为止,转了个话头,接着道:

  “如今,皇上不仅给百姓分了地,还推行了玉米和番薯等海外口粮,又是抗旱又是抗贫瘠,极为适合在山地开垦,京畿水田也开始种了水稻,相信我大明再也不会出现人相食的场景了。”

  朱友健笑笑,知道田守信是怕自己忧心,道:“你啊,净挑些好的说给朕听。范铉超运来的那些种子,只能供给山东和辽东极少地方,要是在我大明万里江山推开,任重道远啊!”

  田守信满脸笑容,继续给崇祯宽心:

  “皇上,山西、直隶西部等地虽然没分到那些海外种子,但是皇上不是下旨多种大豆、花生和高粱么,臣以为,今秋定然是个大丰收光景。”

  远处,一个老道出现在山头,远远望着交谈的两人,通过口形,得知了二人交谈的内容,心道:“倒是个好皇帝!”

  老道身侧,一个道童仰头问道:“祖师,这次我们过去见见皇帝吗?”

  “不去。时机不到。”

  “还不到啊。那现在确定他是天命之人了吗?”

  “我观这位崇祯皇帝气运当头,福气冲天,短短三个月就将中原血劫冲散,理应是天命之人!只是……”老道眼睛一瞬不瞬的盯着远处的崇祯,缓缓说道。

  “只是什么?”道童眨着一双清澈的大眼问道。

  “只是他不像是当世之人,将来必然会离开。”

  朱友健冥冥中感觉有人观察自己,寻着自己感觉远眺,依稀看到极远处山顶,有两人驻足。

  “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朱友健喃喃,他也不多想,收回了目光,对身边田守信下令,“出山,我们回京!”

  请收藏:https://m.yuedu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